曾幾何時,NBA是中國年輕人街頭巷尾最熱門的話題。姚明與麥迪的“姚麥組合”、科比的81分神跡、詹姆斯與騎士隊的愛恨情仇,這些記憶構成了無數中國球迷的青春。然而如今,NBA在中國的熱度明顯降溫。從萬人空巷到悄然無聲,NBA為何會失去在中國市場的“光環”?這其中是偶然還是必然?
一、地緣政治與“莫雷事件”的致命一擊
2019年10月,時任休斯頓火箭隊總經理的莫雷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涉港不當言論,如同一顆投入湖面的巨石,瞬間在中國掀起巨大波瀾。中國籃協、央視體育、騰訊體育等機構相繼暫停或調整了NBA賽事轉播,眾多中國贊助商也迅速切割與NBA的合作。
這一事件的影響遠超體育范疇:
二、時代巨星退場,聯盟缺乏“現象級”接班人
NBA本質上是一個“巨星驅動”的聯賽。過去二十年,NBA在中國市場的爆發,離不開幾位劃時代巨星的個人魅力:
然而隨著這些巨星老去或離世(科比的意外逝世更是帶走了無數人的情懷),新一代的球星如字母哥、東契奇、塔圖姆等,雖然實力頂尖,但在中國缺乏足夠的情感連接和文化共鳴。他們的個人敘事難以引發破圈效應,球迷群體出現“青黃不接”。
三、中國本土體育內容的崛起與分流
過去的中國體育市場,NBA幾乎是唯一的“頂流”。但如今,內容消費選擇呈爆炸式增長:
四、NBA自身的問題:審美疲勞與常規賽“雞肋化”
NBA聯盟本身也存在一些結構性問題,導致比賽吸引力下降:
五、渠道變革與社交媒體的“去中心化”
過去,央視體育是NBA傳播的唯一核心渠道,具有強大的議程設置能力。如今:
結語:從“狂熱”到“理性”,NBA與中國市場的新常態
NBA在中國影響力的下滑,是政治、文化、時代和技術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。它標志著中國體育消費市場從“引進崇拜”走向“成熟理性”。NBA并未消失,它依然擁有龐大的核心球迷群體和成熟的商業合作,但它曾經那種“萬人空巷”的絕對統治力,或許已經一去不復返。
對于NBA來說,想要重新贏得中國市場,需要的不僅僅是精彩的比賽,更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、跨文化的真誠溝通,以及適應新時代內容傳播規律的智慧。而對于中國球迷來說,選擇的多樣化,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呢?
當地時間9月2日,在滕哈格下課后,德國媒體SPORT1指出,勒沃庫森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規模重建,滕哈格并不是俱樂部的核...
2025-09-04體育播報9月3日宣 BBC發文點評紐卡夏窗時表示,談到了球隊與其他俱樂部在轉會市場上競爭的問題。紐卡在轉會窗...
2025-09-04德轉發布海報,該機構統計表示,足壇今夏轉會窗的總支出達到驚人的102.3億歐。 這個金額是足壇單個轉會窗歷史最...
2025-09-04最近CBA球員注冊期格外熱鬧,經過陣容調整后,一些球隊發生不少的變化。9月3日,青島隊官宣兩名球員正式退役,分別...
2025-09-04體育播報9月3日宣 據《阿斯報》報道,由于沙特聯賽的轉會窗口到9月11日才關閉,所以他們依然能夠簽下在歐洲聯賽...
2025-09-04